心电散点图图谱精选(下)

来自于

心电散点图技术是近几年来被心电工作者广泛应用到心律失常分析的一种非线性混沌分析技术。
 
心电散点图突破了常规心电图“就图论图,从局部看现象”局限,从整体观的视角诠释心电RR间期序列的分布规律,利用“吸引子”物以类聚的特点,总结归纳心律失常的整体分布特点。特别是近几年心电散点图与逆向分析技术、波形叠加(反混淆)技术、模板整合技术等有效整合,使得动态心电图在分析效率显著与诊断心律失常准确性方面显著提高,受到临床心电工作者的广泛一致好评。
 
本图集收集编辑了临床常见几种心律失常的心电散点图分布图例,让大家快速掌握心电散点图常见心律失常诊断模型,提高临床动态心电图分析效率。
 
病例 10 房扑伴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
全程及分时散点图呈典型的“网格状”分布,为心房扑动伴不等比传导的散点图分布特点,远端呈“折尺状”的2、3号吸引子为交界性逸搏的散点图分布特点。

 
病例 11 房性并行心律伴二联律
散点图呈类“倒Y”型分布,为并行心律的散点图分布特点,倒Y的柄(1号吸引子)与其中一个“叉”(2号吸引子)分布在反向45°线上,提示存在二联律。

 
病例 12 二度一型AVB伴2:1传导
1号吸引子为窦性节律,2、3号吸引子为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脱漏前后的窦性心搏,4号吸引子为房室2:1传导时形成的散点,2号与3号吸引子非完全对称,提示为二度一型AVB。
 
病例 13 房颤伴差异性传导
左侧为房颤时的NN散点图,呈“扇形”分布,右侧为其对应的NV散点图,NN散点图的扇形边界斜率与NV散点图的斜率完全一致,提示为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果两者的斜率不一致,则提示为房颤伴室早。

 
病例 14 DDD起搏器伴间歇性心室感知不足
1、2号吸引子呈“折尺状”为起搏器低限频率间期限制,3号吸引子呈“细棒”状,分布在反向45°线上,是间歇性心室感知不足时重要的散点图分布特点。

 
病例 15 心房阈值管理(ACM)
散点图45°线上近端可见“三点”状三角分布(1号吸引子),为起搏器在进行心房阈值检测时,心房起搏频率提速到75次/分后所形成的散点图分布,是美敦力起搏器心房阈值管理(ACM)功能运作的重要依据。

 
病例 16 心房心室阈值管理(ACM/VCM)
左侧为全程散点图,右侧为某小时散点图,右侧小时散点图中45°线上近端“三点”状(1号吸引子)为美敦力起搏器心房阈值管理(ACM)功能运作,2、3号吸引子轻微偏离低限频率,是心室阈值管理(VCM)进行阈值检测时导致的起搏间期推迟110ms现象。

 
病例 17 VVI起搏器伴频率滞后功能
图中1、2号紫色吸引子均为起搏器起搏的吸引子,1号起搏频率60次/分,为低限频率起搏,2号吸引子起搏频率50次/分,为起搏器滞后频率起搏。

 
病例 18 房颤伴差异性传导
左侧为房颤时的四象限散点图,第Ⅰ 象限呈“扇形”分布,其斜率(A线)与 第Ⅳ现象的斜率(B线)镜像对称,完全一致,提示为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如果两者的斜率不一致,则提示为房颤伴室早。